英雄人物考(一):红二十五军“七仙女”
红二十五军转战宁陕在柴家关休整期间,军部医院设在村民郑定静家。周东屏、戴觉敏、曾继兰、曹宗凯、田喜兰、余国清、张秀兰是红25军的7名女护士,她们也是这支部队里仅有的7名女红军,号称“七仙女”。
令人无限惋惜的是,“七仙女”之一的曾继兰(河南省新县人)在此病逝,军部医院院长钱信忠和其她姐妹为悼念这位女战士,买了一幅柏木棺材,安葬在下关村干沟口,几十年来,当地人民主动培土护墓立碑,使其保存完好。
2014年,宁陕县人民政府将曾继兰墓迁葬江口烈士陵园。
红二十五军“七仙女”除曾继兰、曹宗凯(北过渭河时牺牲)在长征途中不幸离世,剩余5人,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,一步一步地走向陕北,胜利完成了长征。
英雄人物考(二):三烈士江口牺牲
1946年6月,中原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,转战到陕南。当王震将军所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干部旅首先到达陕南时,国民党当局搞和平欺骗,不断派飞机撒传单,多次要求我中原部队派出代表到西安和谈。
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,我中原军区派干部旅旅长张文津、政治部主任吴祖贻、军区干部毛楚雄三位同志为和谈代表,前往西安谈判。8月7日,张文津、吴祖贻、毛楚雄三位同志,携带军调部武汉第九执行小组旗帜、符号、文件,从镇安县杨泗庙出发,于10日途经宁陕县江口时,被国民党胡宗南部六十一师一八一团秘密杀害。
张文津,1907年生于湖北钟祥县洋梓镇,1930年参加革命,先后担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独立一团团长、十五旅参谋长、五师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,边区抗日军政大学三支队队长等。1946年春,调军调处汉口第九执行小组我方代表和三五九旅参谋长,中原突围时任干部旅旅长。
吴祖贻,河南开封人,1914年生于山东曲阜。1937年9月在开封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先后担任中共开封市委、豫西特委及豫西省委青年部长。1939年调任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常委兼民运部长,中原突围时任干部旅政治部主任。
毛楚雄,湖南湘潭人,1927年生于湖南长沙。不满六个月即随母亲周文楠被敌人关进监狱。1945年投身革命时不满18岁。毛楚雄是毛泽东的侄儿,是革命烈士毛泽覃的儿子,牺牲时年仅19岁。
三烈士的遇难经过,尘封38年,直到1984年12月4日才调查清楚。1985年6月,国家主席、原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书写了“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烈士永垂不朽”的题词。中顾委委员、全国政协常委、原豫鄂陕边区党委书记、军区政委、行署主任汪锋书写了“骨埋秦岭传千古,血洒东江育新人”的题词。
1986年8月,宁陕县委、县政府举办“纪念张文津、吴祖贻、毛楚雄三烈士牺牲四十周年活动”,决定在江口将烈士遗骨重新安葬,建立江口烈士陵园,立碑纪念。
英雄人物考(三):由“神团”到抗捐军
抗捐军前身是民众自发成立,保护地方人士生命财产安全,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组织“神团”,在红军的感化下,逐步发展成为革命队伍。宁陕地区有名的抗捐军首领主要有:宋登贤、汪本善。
1936年4月下旬,红七十四师在柞水县曹家坪,与“神团”二百多人相遇。特委书记郑位三接见了“神团首领”宋登贤,向其讲解了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主张。经见了红二十五军解放东江口之战和红七十四师几次在江口转战,宋登贤早已被红军的军纪和主张所折服,在他的恳求下,红七十四师收编了“神团”,改编为“宋登贤抗捐军”,归红七十四师指挥,送给部分武器弹药,派出干部加强领导。
1936年8月,“宋登贤抗捐军”发展到四百余人,部队以宁陕江口镇江河村安沟水井庵为据点,效仿红军,严明纪律。12月上旬,在宁陕县东江口,中共鄂豫陕特委将“宋登贤抗捐军”正式编入红七十四师序列,命名为红七十四师补充团,宋登贤任团长,张炳文任文书。
“汪本善抗捐军”成立于宁陕广货街镇丰富一带,在汪本善的领导下,逐步发展为100余人的队伍,1936年4月被编入红七十四师独立团一个营,汪本善任营长。
抗捐军先后活动于宁陕、镇安、柞水等地区,他们发动农民抗捐抗伕,分地主豪强的粮食,打富济贫、惩凶除暴,协助苏维埃政府,镇压了当地人民深恶痛绝的大恶霸、土匪,慑制了乡保等地方残恶势力的嚣张气焰,参加游击战争,后逐步成为革命力量。
(本文为“地方高校活用红色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创新文化资源新媒体路径研究与实践”网络思政课题组对安康红色革命文化考察后撰文,为课题组创作阶段成果。)